李欣容 — 自由工作者, 內容行銷|科技愛好者

李欣容 Sharon
自由工作者
https://www.techtech.cc/users/sharon07088

可以和我們介紹一下你自己嗎?

我是欣容,去年從清大人社院學士班畢業,主修文學與創作,輔修則是創新創業與創新設計。目前是自由工作者,以遠距的方式承接內容行銷的專案,主要負責將 Podcast 的節目內容,撰寫成乾貨型的文章內容。目前也有開始找新創團隊行銷、UX 或 PM 的職位,希望未來自己可以轉為 PM。

你會用哪三個形容詞描述你自己?

  • 善於溝通

  • 具有邏輯

  • 喜歡探究事情背後的原因和本質

這三個形容詞算是一個自我探索後的結果,我大一大二一開始其實是想當演員,是後來大三開始接觸新創和科技這個領域後,才發現自己好像可以和工程師很順暢地溝通,同時也可以很有邏輯地梳理別人的話,再以自己可以理解的話轉述給別人理解。而我也很喜歡探究事情背後的原因和本質,也因此相比其他人,我可能比較會挖掘出別人沒發現的洞察。

你平時都如何使用你配置中的科技產品?

行程待辦管理

我的行程通常會依照專案來規劃,例如:禮拜二幾點到幾點,要處理某個專案的事情,我就會先在 Google Calendar 建立好對應的事件。而事件裡面我會再條列該專案的待辦事項,讓我做完之後可以直接在上面打勾,讓我自己與業主都可以隨時知道事情處理的狀況。

聽音檔寫文章

我目前主要是使用 SoundOn 網頁版和 Word 這兩個工具,來聽 Podcast 音檔和寫文章。會選擇 SoundOn 的原因,是因為有時候業主要撰寫的 Podcast 可能是很之前的集數,如果用 Apple Podcast 的話一次只會顯示 10 集,對我來說要找到對應的集數會有點不方便。

遠距課程

之前疫情遠距上課時,我有找到一個工具 Volume Master,讓你可以單獨針對每個分頁將音量調整成 0–600%。會想找這個工具的原因,是因為有時候我想要邊上課邊做自己的事情,就可以把課程分頁的音量調小,又不用完全將課程聲音關閉。而這個工具也幫助我們家在疫情期間線上聚會時,可以藉由把音量調大到 600%,讓家中的長輩視訊時也可以聽得很清楚。

另一個工具 Global Speed 在遠距上課時也很好用,因為有時候課程會是預錄好的,如果老師的語速比較慢,你就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去調整影片的播放速度。而我目前工作聽音檔時也常會用到,我通常會先用 2.5 倍速聽完脈絡架構,打成文章時再用 1 倍速仔細聽過。

最後一個工具 Google Meet Attendance List,是我看到某位科技業 KOL 分享得知的,它是一個可以自動產生 Google Meet 視訊課程或視訊會議,每個人出席記錄表的工具。而且不管對方是從手機、電腦還是無痕視窗登入視訊,都可以留下記錄。當時因為我身邊有些朋友在當助教,分享之後有獲得不少討論及使用。

聊天機器人建置

之前大三在 Google 行銷知識時意外查到 Chatisfy 這個產品,讓我不用任何程式碼,就可以從零建立一個 Chatbot,而且還是全中文的介面。我後來有將它用在後續做的兩個專案中,成效都非常好。

而身為一個文組生,我也真的超級感謝近幾年陸續被開發出來的 No-code 工具們,讓不熟程式的我可以玩很多酷東西,用來解決專案痛點的選項也多了許多。

廣告過濾

之前滑 Instagram 時,有滑到朋友分享 AdBlock 這個產品,剛好那陣子 Facebook 開始在影片播放時安插廣告,就有馬上載來用,後來意外發現在 Youtube 也十分實用。

你平時會如何獲取有關科技產品的資訊?

我目前獲取科技產品的管道主要有三種,一個是有需求就 Google,另一個是在 Facebook 看到別人分享,最後一個則是追蹤一些 KOL 的分享。像我就很喜歡 Manny Li 曼報 的分享,因為寫得很平易近人,也和生活很貼近。

你平時會分享科技產品的資訊嗎?

我會,但不會全部都分享,會分享的原因可能分兩種。第一種是時效性,可能當下大家可能都會需要。例如:像疫情剛開始遠距上課時,如果我有知道一些遠距上課不錯的工具,就可能會想分享給別人讓大家使用。

另一種可能是討論度,如果這個工具我覺得有趣,就會想分享給別人一起討論。而討論的面向每個人可能也會不太一樣,像之前有個離線小恐龍的遊戲 Dinosaur Game,有些人討論的是可以破多少分,有些人討論的可能是產品背後的技術等等。

而除了分享「產品全面的介紹」(如離線小恐龍)外,如果產品「其中一項功能」很好用 / 很有趣時我也會分享,創造和朋友們的討論。例如:前陣子在做 Dcard 相關的研究時,意外發現他們除了主要平台的網域外,還買下了另一個相似的網域「Dcrad」。

進入這個網域後看到的內容很有趣,讓我想分享給朋友們。和小恐龍例子一樣,分享後每個朋友討論的面向都不相同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正在研究資安的朋友,看到後和我分享「買相似網域在資安上的重要性」,我也再次將對話截圖分享到限動。後來,他以 Dcard 為例,自己打了一篇長文,更深入地分享網域與資安的關聯性,與朋友們產生更多更深的討論與互動。

你覺得怎麼樣才是一個好的科技產品?

我覺得一個好的科技產品,要可以知道 TA 是誰並解決 TA 痛點,同時要可以很輕易地被使用,不會有太高的使用門檻。而除了產品以外,產品背後的團隊和故事對我來說也很重要。

例如:有個遊戲叫《文字遊戲》,除了遊戲本身對我來說可以獲得樂趣外,另一個我喜歡的原因,是因為遊戲的背後有個很有趣的團隊,包括他們在社群平台上的感覺,會讓我覺得他們很有靈魂。

而舉服務為例的話,我也很喜歡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。除了可以從他們那裡吸收實用的行銷知識外,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群有趣的人。

最後,我也想舉 Firstory 作為好產品代表。他們有個小細節我非常喜歡,算是具體展現了他們團隊的氛圍。

他們除了會定期發布給創作者「親民的開發日誌」外,每篇開發日誌最後都有兩個 emoji 可點選。無論點選哪一個,都不會影響產品使用(白話文:點爽的)。這兩個 emoji 通常是中性或正向情緒,和日誌內容沒有直接關連,但是能很好地與用戶創造正向連結,會覺得這是個正向且富有創造力的團隊;有點像吃完正餐後的小甜點,可有可無,但看到就會手癢想點一下(至少我會 XD)。

你會怎麼介紹 TechTech 給其他人?

我會說在 TechTech 可以獲得 50% 理性和 50% 感性的收穫,理性的部分是你可以很有系統地知道科技產品的資訊,而感性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產品背後的故事,例如:怎麼想到痛點、遇到什麼困難等等。